信息详情

什么是文化全球化?

19
发表时间:2022-05-22 12:53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globalized cultures)。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平一词,应该是这个地球更应该关注的方面。


理解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

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

深层理解

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

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有人提出:

(1 )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

(2 )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的意思,实际上不可能出现一个单质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体化。(3)不加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 因为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虽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要研究的十大问题》,载《世界经济》,1998年9期,第25页 )。


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 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喜欢国外的快餐,而更喜欢中国的传统饮食。

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地区的了解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

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谁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商业战争的主动权。

文化本来是一个地区的软件的综合,但是,当人们认可这样一个观念集合时候,人们便不会有排斥感,更利于和谐相处,共同交流。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文化全球化对某些母语带来不少冲击,造成了语言濒危现象。母语不仅仅表示为母亲对某个人说的语言,而是他认定的民族语。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30届大会上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倡议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母语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统计,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000种语言有书面文字,96%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超过1000种语言处于极度濒危和严重濒危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显示: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博士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平等和包容发展。她指出,“语言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遗产;它也是一种脆弱的遗产。”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保护母语, 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无论是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还是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有关专家认为,人类对母语的保护仍需加大力度;确立官方语言、编写多语教材、创建“有声字典”、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濒危语言语料库和增加语言保护领域的科研立项等都是保护母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目前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全球化资讯
...
共8页
到第
语言全球化
人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云译网®  
口译网  
本地化  
云音网
语言AI  
海才邦®  
语才库®  
牛培网®
海证邦®  
海标邦®  
海企邦®
海驻邦®
海邮邦®
海销邦®
艾思宜®
粗海®

商标权说明:本页面带有®的均为我司注册商标,未经本司许可,不得擅用本公司商标。
合作联系
扫一扫添加BD微信
我们在杭州、深圳、上海、嘉兴设有线下公司,欢迎前来洽谈合作。
海游邦®